文/豆豆妈咪
作者简介:豆豆妈咪,复旦大学本硕,理科生妈妈。家有5岁男娃一枚,擅长数学启蒙、绘本阅读和科学实验,关注和琢磨小男娃的成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周带娃去培训班上课,我们一群妈妈在外面聊天。聊着聊着,话题变成了,幼儿园阶段鸡血哪门课效率最高。
妈妈们普遍觉得,现在小朋友的时间简直不够用,识字、阅读、思维、英语,各种兴趣特长,每一样都要花时间。强调认字、中文阅读的,花在英语上的时间就必然少;走英语原版路线,刷分级、学phonics的,中文就会差一点;主攻其他科目也是一样。所以这个话题,讨论得很是热闹。
一圈听下来,我发现赞同幼儿园阶段把英语拉涨停板的最多,其次是认字,毕竟搞定自主阅读,爸爸妈妈就能省力很多,语数外三门里面,支持在数学上花时间的妈妈最少。有个妈妈的观点很具代表性:思维这个东西最没必要鸡血了,同样一个知识点,在中班的时候教,可能讲了一个小时小朋友还是似懂非懂,搞得自己火气直冒,但是到大班再教,十分钟就懂了。
听到这里,我默默猜测,这个妈妈现在应该是给娃报了一个思维类的培训班吧,而且还是应试类的。
一问,果真如此。
说实话,我并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只是像这位妈妈一样,在孩子6岁以前不怎么重视思维启蒙,到了大班(现在的行情下,提前到中班的也不少)直接找个“能出成绩”的培训班去应对幼升小的家长,太多太多。
细想来,“不愿意在思维启蒙上花太多时间”和“上应试类培训班努力刷题”两者看似矛盾,其实有内在的逻辑,那就是努力了、花时间了,就要看到效果。
那么,这样做的效果是不是真的好呢?
我听上一届幼升小的妈妈说过一个例子。一个很有名的民办小学招生,有一批小孩子进去考了很久都没有出来,这几个都是传说中的机构牛娃。他们在面试中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他们的能力和水平,如果没有一张卷子就很难体现出来。这几个小朋友后来有没有录取为未可知,但是在去年的幼升小中,很多机构牛娃折戟却是事实。
这个现象引起了我的兴趣。照理说,这些机构牛娃掌握的知识点,相比幼升小面试所涉及的,应该是只多不少。那为什么他们的水平很难体现呢?
问题好像出在面试的形式上:如果给他们一张卷子,这些小朋友是会的,但去年的面试题,很多是游戏和操作的形式,他们就表现平平了。沿着这个发现再深入思考,这说明,这些小朋友的知识迁移能力,或者说举一反三的能力不好啊!
知识的迁移能力和什么有关?
我想,大部分爸爸妈妈都和我一样,也不想自己的小孩成为这样的“牛蛙”,只会做卷子,不会在具体的场景中应用。
那么,知识的迁移能力又和什么有关呢?
或许,我们应该看看小朋友思维发展的规律。
专业的研究表明,小朋友的思维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直觉行动思维为主(1-3岁)
2. 具体形象思维为主(3-6岁)
3. 进入抽象逻辑思维(6岁以上)
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一般是5-6岁的年纪,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也就是通过实物进行思考的阶段。如果强制性的让孩子跳过这种通过实物思考的阶段,直接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小朋友就会被迫动用“非思维”的方法,比如强制记忆。
用了记忆力而非理解力来学习的小朋友,对知识的迁移和转换的能力就会差一些。像那些能够跳级报班但在游戏中体现不出特别优势的牛娃,基本上就是这个原因。他们掌握了知识的表象,但却没有真正领悟核心。
而要对知识具备迁移和转换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要有足够的“经验”。从经验上升到理论,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发展过程,幼儿从0到1的学习,和这个过程其实是一样的。
所以说,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孩子在每个不同阶段的经验扎实与否,密切相关。
6岁以前的孩子如何进行数学思维启蒙?
如果我们了解了幼儿思维的发展过程,就能想明白,6岁以前的孩子一定是需要数学思维启蒙的。这个启蒙,重在积累“经验”。经验足够多,才能上升到理论,才能顺利过渡到思维发展的下一个阶段,也就是抽象思维阶段。
幼儿园大班、中班或者更小的孩子要获得经验,最好的方法就是亲自动手操作和玩游戏,因为这些是最贴近生命本真的方法,最容易被小朋友们接受和喜爱。
这个年龄的小朋友坐不定是再正常不过,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才真是顺应了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特点,边动边思考,还培养了专注力。
而用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思维启蒙,是因为游戏能对小朋友的规则意识、执行能力和策略意识进行综合锻炼。游戏都有规则,小朋友要听懂规则、服从规则,同时又要达到目的;当规则变化的时候,他们也要跟着变化自己的策略。这个过程,不是记住知识点就够的,它其实锻炼了小朋友对知识灵活应用的综合能力。
数学的学习一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有一个我很喜欢的数学老师说,一个孩子在12岁以后学习的任何一个数学观念,都不会是通过某一节数学课“一次成型”的。它总是可以追溯到在这之前玩过的数学游戏。也就是说,在这些数学游戏里,“种子”(数学观念)就已经埋下。在3-6岁、6-12岁的漫长岁月中,最初的种子逐步成长,直至12岁以后,才能真正成长成一棵大树(成熟的数学观念)。
所以,数学思维启蒙可以很早就开始。只是,要用对方法。并且,急不得。
慢,真的可以吗?
让学龄前的小朋友在“玩中学”这个理念,很多爸爸妈妈都是认同的。但是现实情况让人很无奈。奥数的学习一年比一年提前,上一届小朋友的爸爸妈妈还在犹豫一年级要不要开始学奥数,这一届奥数班已经开到幼儿园小朋友这里来了。如果孩子的同学都已经开始进入应试阶段学习,我们的孩子还在玩桌游、搭积木,会不会落后?现在孩子的同学学了一年级的知识点,到了一年级就可以学二年级、三年级的,我们只是跟着学校的进度,这差距会不会越来越大?因为有这样的焦虑,“玩中学”变成了完美的理念,具体到执行的时候,小朋友们还是早早都进入了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可是,这样的焦虑都有一个先验的假设:小孩子的智力是线性发展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人的智力发展是可以飞跃的,就像之前只会爬的小孩,突然学会了走路;之前只能说词语的孩子,突然开始说长句子;对某些问题一直苦思不得其解的我们,有一天受到某种启示,突然豁然开朗。
举个例子,数轴的学习。我们大人理解的数轴,是数字在数轴上均等地排列,并且分正向和反向,有方向地排列。但是从小朋友的认知角度来说,他们最早认识的数轴就是1,这个数字在头脑中印象最深,后面的数字2、3等等,敏感性依次降低,再大的数字会完全不敏感。但是这种情况,随着小朋友认知的提高和经验的增加,会慢慢改善。最终,他们和成人在数轴认知上的差距会慢慢拉平。所以,在小朋友经验积累还没有达到质变之前,就要求他们“快”,往往事倍功半。
要相信,为飞跃积聚的力量也是一种成长。
要相信,最最朴素的教育的规律。
要相信,那个没有一开始就走捷径、而是在不断试错和摸索的“慢”孩子,最终,会变成“快”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