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目前西安实力最强,综合实力跟郑州不相上下,所以西安的机会很大。这样,5个就变成了9个,新增的是:杭州、南京、沈阳、西安。
接下来还会有谁?此前传闻的是青岛和厦门。照理说,山东是第三经济大省,应该有一个城市入选。目前青岛综合实力仍然略强于济南,但济南在资金总量上已经超过青岛。从对内地辐射力上看,青岛太靠海边,不如济南。所以,青岛入选有争议。
至于厦门,主要的缺点是经济总量太小,综合实力弱于长沙、合肥、福州、大连、宁波、青岛。至于对中国本土的辐射力,也不如长沙、合肥位置更优。至于苏州、无锡、佛山、东莞这些明星地级市,都靠近中心城市,很难另立山头。
3、胡焕庸线以西,难道不需要“国家中心城市”?
上图就是胡焕庸线,是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中国东西分界线。在西部,面积超过中国国土的一半,但人口不到5%。东重西轻,是中国人口分布的一大软肋,这种局面需要政策与之博弈。
从国家安全角度,中国需要在胡焕庸线以西至少布局2个国家中心城市,比较合适的是兰州和乌鲁木齐。虽然它们从实力上“不够格”,但他们在地理位置上“超级够格”。
国家规划不能简单地承认既有事实,还要与现状博弈,起到引导的作用。在“国家中心城市”这个层级上,可以略微宽松一点。设立十二三个都没有问题。
4、高铁、城际铁路和空运,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利器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30多年(1979年—2014年前后),港口先行。或者说,港口在基础设施里处于先导地位。原因很简单,我们当时处于“资金、产能引进来”的时期,当时甚至原料都是舶来品。
所以,大基建首先围绕港口展开,中国把几百年的历史欠账迅速补足。如果有兴趣,你可以看看2016年全球港口排行榜,前10名里7个是中国港口,这的确是非常骄人的成就。
现在,中国开始进入“资金、产能走出去”的时代,港口的吞吐能力其实有所过剩。而中西部的迅猛发展,产生了对陆路运输的巨大需求。而恰恰在这个时候,中国又率先开启了人类的“高铁时代”。所以,我们团队率先提出了一个观点:中国正进入“陆地交通枢纽城市复兴,纯港口城市见顶”的阶段,被广泛转载和接受。
从这些年郑州、武汉、成都、重庆、长沙、合肥等一批陆路交通枢纽崛起,增长势头力压大连、宁波、连云港等城市,就可以看出端倪。
未来,不断汇聚、交叉的高铁网络,以及新建的机场、通用机场将进一步提升一批内陆城市的价值。而城际铁路、地铁网络,将让中国的城镇化进入“城市圈化”的新时代。
结论:
中国未来最大的投资机会,发展事业的机会,将向“全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及其城市圈集中。由于“全球城市”高不可攀,那么跻身“国家中心城市”将成为二线城市最大的机会所在。而这些新晋的“国家中心城市”,有可能成为新一代大学毕业生最佳创业、生活的城市,因为这些城市成本低、发展空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