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良资产持有者,转向经营商、服务商,巨大的不良资产市场空间,正在吸引着商业银行,将昔日的“包袱”转化为新的业务机会。
“今后,平安银行还想做服务商。”日前,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平安银行特殊资产管理事业部综合管理部总经理龙健称,除了平安银行自身的问题资产处理,还要让对外不良资产经营、服务成为该行重要的收入和利润来源。
金融业内普遍估计,目前国内问题资产达到数十万亿元规模。龙建称,平安银行未来将对外整合经营商、投资商、处理平台等资源,向外输出经验,成为不良资产服务商。
不良资产“垃圾发电”
从不良资产的传统处置,转变为特殊资产经营,在平安银行不过一年多时间,但经营方式发生了巨变。2016年底,平安银行成立特殊资产管理事业部,形成了400多人、50多个团队分布于全国的架构,变不良贷款处置为特殊资产经营,搭建特殊资产经营平台,通过撮合交易、引入并购等方式,以投行化的思维处理问题资产。2017年,在团队人员大幅精简的情况下,2017年收回的不良贷款达到上年的2.1倍。
平安银行特殊资产管理事业部成都分部总经理何文告诉第一财经记者,2017年,成都分部人员虽然减少三分之一,但全年清收的对公、小企业不良贷款,共计达到18亿元左右,其中包括处置难度极大的小企业、个人贷款2亿元左右。
2016年12月,平安银行总行启动组织架构调整,增设特殊资产管理事业部。该行行长助理姚贵平提出,问题资产“多做撮合、多做盘活、多利用平台,少做协议抵债、少做协议抵债返售、少做好坏搭配出售”的思想。
在此背景下,平安银行不良资产处理进展迅速。何文称,2016年,成都区域共计收回问题资产7亿元左右,但除掉转债部分,现金清收规模只有1.4亿元。按收回的现金规模计算,该分部去年处置效率提升了10多倍,人均清收金额提高了8倍左右。
“不良贷款以前被银行称为垃圾,特殊资产的思路,就是变不良为价值资产来做。平安银行现在的做法,被同业称为‘垃圾发电’。”龙健说,2017年,该行特殊资产回收是上年的2.1倍,人均产能是上年的近3倍。
打包、打折、打官司等“三打”方式,是过往银行处理不良贷款的主要手段。龙健说,特殊资产除了不良贷款,还包括存在风险但又还没成为不良的资产,而平安银行2017年处理的问题资产,都没有通过“三打”、拍卖处理。
激励机制的调整,在平安银行特殊资产经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何文称,资产保全以前是后台部门,成都分部员工收入普遍较低,部分员工2016年年收入甚至只有三、四万元。2017年,已有员工年收入过百万。
“不良资产处置以前是后台部门,回收多少跟员工没关系,前年成立事业部后,变成了单独的业务条线,回收得多工资就拿得多。”龙健说。上述情况并非孤例。平安银行特殊资产管理部宁波分部总经理盛志鹏称,2017年全年,该行在宁波地区收回的不良资产规模达16亿元。与传统的处置方式相比,以2016年清收金额为基础,处置效率提升至少40%以上。
投行思维经营特殊资产
确立大方向后,平安银行问题资产经营理念、方法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发现价值到提升价值。
“有些资产是‘硬通货’,有些很难标准化,如何处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龙健说,还有一些贷款成为不良后,贷款方还企图逃废债。而重新发现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对抵押物的价值进行重估,二是找到借款人的其他财产线索。
成都分部就处理过类似案例。何文称,某客户贷款成为不良后,却还在天津投资开发了一个产业园,该行无意间发现此事,网站上点击链接但无法打开。该行迅速派人赶赴现场,确认了该客户重大投资的真实性,最终收回贷款。
在宁波区域,也有类似案例。盛志鹏称,该行有一笔涉房贷款,由于当地房价在2014年下跌,企业资金链断裂,平安银行贷款成为坏账。该行面向全国招商,筛选多家国内大型地产商前来接洽,都未能取得效果。虽然债权债务复杂,但项目本身不错,2017年,平安银行抓住宁波房价上涨时机,引入一家在宁波没有项目的大型房企接盘,化解了这笔不良贷款,该房企也借此以低于市场的成本价进入宁波市场。
“项目拍卖后,第一期就收回了6亿元贷款,企业还在还款,最终能收回8亿多元。”盛志鹏说,如果按照传统的办法拍卖,项目最多只能卖7亿元,该行贷款最多也只能收回5亿元。而这种撮合的方式,让该行贷款多收回3亿元,基本实现本息无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