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移动支付巨头被要求在线上断开与银行的直连这事儿,被市场拿来反复热炒:从网联的横空出世,到209号文断直连“最后大限”6月30日的明确,再到央行前不久发布的《关于规范支付创新业务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发〔2018〕281号,下称“281号文”)——再次重申不得新增直连,存量业务要尽快迁移至银联或网联。每一次监管推进,两大支付巨头都要被拉出来演一次“被套紧箍咒”的角色。
然而,所有这些“热炒”都只说对了故事的一半。移动支付巨头们二维码交易链条中的一侧——后端,越顶过合法的清算组织直连银行,将被拨乱反正。但外界的视线,却始终没有关注到手法和财技均隐匿的交易链条中的另一侧:前端。
在前端,这些移动支付巨头也并没有本着他们牌照所许可的职能(第三方收单),直接与商户们连接。在他们与商户之间,其实还潜藏了至少两道灰色环节:一道实际承担了跨法人机构清算职能的“通道银行”,以及对接在这些“通道银行”与商户之间的持牌收单机构、地推公司。
支付机构的备付金不得互转是行业铁律。既然支付机构与支付机构之间不能“直连”,移动支付巨头们为了快速扩大可受理的商户范围,想到了一种巧妙的“间连”方式,即通过“通道银行”将通道放给持牌收单机构,将这些收单机构的商户快速变为受理自己产品的商户。
另一种情况,移动支付巨头们还会将业务外包给实际承担着收单职能、处理交易信息、接触客户资金、灌装机具密钥的地推公司,这些公司甚至完全没有收单牌照资质,即市场所称的“无证机构”,其中卷款跑路的“二次清算”公司已经不是个案。
这种靠裹挟银行违规“放通道”、靠无牌二清公司拓商户的灰色二维码交易链条,在“创新支付”“无现金社会”的保护色下长期潜行。“支付便民”与“监管套利”同时存在。
大面积外包,加上利润层层加成的财技,以及挟“用户”、挟“备付金存放”以令诸侯的模式,总是能够带来高效拓展、野蛮生长。过去短短2、3年间,聚合支付二维码已经遍布衣食住行、大街小巷。
不过,风水轮流转。支付产业的整个政策语境,在过去半年里迅速地完成了由促发展向严监管的取向切换。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去年底前后相隔不到两个月内,支付监管密集出台了五个重磅文件,其中也使长期处于监管观望及条法真空地带的二维码支付,第一次有了明确规范。
在这些文件中,不只是“后端”直连银行,“前端”那些隐匿的灰色交易链条,也将被节节砍断。
无证机构混杂其中
上述五个重磅监管文件分别是:
《关于进一步加强无证经营支付业务整治工作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发〔2017〕217号,下称“217号文”)——继续深化无证机构整治工作;
《关于规范支付创新业务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发〔2018〕281号,下称“281号文”)——加强市场风险防控,规范创新发展;
《关于调整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发〔2017〕248号)——强化备付金集中存管,切断支付机构直连银行模式;
《关于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发〔2017〕296号,下称“296号文”)——规范条码支付健康发展;
《关于加强条码支付安全管理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发〔2017〕242号)——对296号文的技术补充。
在本期“愉见财经”的“支付‘直行道’”系列报道上篇《断直连、关通道:聚合支付大洗牌》中,已经对上述文件中就“后端”线上直连银行行为的规范进行了分析,解读了支付机构以备付金存放做“饵”与商业银行发生的暧昧关系,也已揭秘了“前端”中“通道银行”的角色和模式。本系列下篇,将起底不为外界所知的灰色二维码交易链条部分。
大道至简。一切模式回归到最初各就各位的牌照逻辑里,应该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