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银行业遇上“兜售假理财”、“飞单”、“萝卜章”等丑闻曝光,紧接着“临时工”、“员工离职/辞职”的字眼就跳了出来。部分银行更公开表示该案件只是“员工的个人行为与机构无关”。
在去年某银行理财“飞单”案件中,就有消费者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当自己来到昔日买理财的支行网点时,理财经理早已换人,银行则一口否认公章是假的,更不肯提供监控录像;而在另一起假理财案中,消费者本想向银行讨个说法,孰料银行也把自己摆在受害者的位子上,迫不及待主动报案,让消费者不知所措。
上述乱象即将得到有效遏制。2月11日,银监会发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行为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引》),将银行业金融机构聘用或与劳务代理机构签订协议直接从事金融业务的其他人员(即“临时工”)明确纳入银行从业人员范围,还重点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本机构从业人员行为管理承担主体责任。”
“支行理财经理‘飞单’,即便没经过银行同意,盖的是假章,出现风险,未来银行也不能不认账了。”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只要代表银行从事业务,银行就要对他们的行为负管理主体责任,出了风险,对应的主体风险也要由银行承担。
银行“临时工”原来这么多
所谓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临时工”,即银行聘用后与劳务代理机构签订协议直接从事金融业务的人员,也是人们通常讲的银行“派遣制”员工。
事实上,“临时工”在银行从业人员体系中绝非凤毛麟角,在一家银行所占的比重比想象中大很多。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为了节省开支,该行的临时工占比最高时甚至占到20%左右。此外,一般大银行由于网点多,人力成本高,要用“派遣制”的方式压缩成本。相比之下,小银行派遣制员工占比小于大行。
在一家银行,银行“临时工”主要分布在基层支行,例如客户经理、大堂经理、理财经理、柜员等均有可能为派遣制;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的派遣制员工则较少,总行几乎没有。上述股份行内部人士指出。
另外一位支行网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营销岗的“临时工”最多。但也不仅仅集中在个人零售领域,例如同业业务也有派遣制员工做同业理财经理。
相比正式员工,临时工在银行内部没有工会福利(工会福利会占银行员工收入的五分之一)。此外,派遣制员工的党组织关系也不在银行。要想晋升,必须先转正,而转正则需要满足银行诸多KPI考核要求。
银行内部会明文规定,派遣制员工要转正,对存款绩效考核有严格要求,一些从其他金融机构或者同业过来,必须要经历派遣制的过程,因为目前银行社招基本都是派遣制,只有校招才有正式编制。
上述支行网点工作人员称,基层银行员工并不以正式或派遣“论英雄”,临时工比正式员工收入高的情况比比皆是,例如在他们银行信用卡部,一位派遣制员工就曾经达到过工资远高于正式员工。“除了人力资源部和领导知道某个基层员工是不是派遣制,其他业务条线看不出来他们的区别。”他说。
中后台“较劲”前台,谁为谁背锅?
在过往的银行风险事件中,第一财经记者发现,一方面的确有银行出了事找“临时工”当替罪羊的情况,试图逃避主要责任人的责任,为银行机构责任开脱。不过,银行内人士指出,在过去爆发的诸多风险事件中也的确存在大量“临时工”的影子。
待遇上的不公与更加严酷的KPI考核激发了部分银行“临时工”铤而走险。究竟谁为谁“背锅”?
一位做了两年临时工才转正、如今已经在总行资管部入职的银行员工告诉记者,其实派遣制员工在银行里并不比正式员工“低人一等”,也不是没有“业务素质”,很多都有名校研究生学历。但由于归属感差,绩效考核压力大,又身处前台部门,一些人容易和客户走得近,而与银行走远。
一位银行总行内部人士甚至将其形容为中后台“较劲”前台。在其所在股份制商业银行,无论是派遣制员工还是银行的正式员工都有“吸存号”(各家银行叫法不同),即有吸收个人存款任务的员工,银行为其规定了吸收存款的额度,是考核员工工作业绩的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