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财时报

机构解读美联储加息:国内市场冲击有限,央行跟随必要性不大

http://www.jingcsb.com/ 来源:第一财经 发布时间:2018-03-22 09:26:34

一如市场此前预期,3月美联储议息会议上,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上调到1.5%到1.75%,这是美国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第六次加息。

美联储在会后发表声明称,最近几个月以来,美国劳动力市场持续走强,经济活动以稳定速度增长。就业增长强劲,失业率保持在低位。与2017年四季度相比,近几个月来美国家庭消费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趋于温和。通货膨胀率仍然维持在2%以下。

会议之后,美元指数维持疲软至89.6;COMEX黄金跳涨;10年期美债收益率继续走高,一度突破2.93%;三大股指先涨后跌;油价大涨。

与此同时,八大机构对美联储加息进行了分析解读。

海通姜超:联储加息如期而至,中国央行跟随必要性不大

海通证券认为由于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中国央行跟随美联储加息的必要性并不大。首先,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是大国经济,享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因此本来就无需跟随美国调整货币政策,比如谁也不会预测欧洲或者日本这一次会跟随美国加息。在去年确实中国央行一度跟随美国上调了公开市场利率,但当时的背景还是美元升值,人民币有贬值压力,所以央行有动力维持汇率稳定、跟随美国加息。但今年以来美元持续走弱,人民币对美元整体继续升值,从6.5的水平升值到当前的6.33附近,人民币走势太强而非太弱,所以央行无需为维稳汇率而加息。所以对于美联储加息,中国央行是可跟可不跟的。

其次从国内经济通胀走势看,虽然同步指标的工业投资增速反弹,但领先指标的社融增速大幅回落,通胀预期降至两年新低,后续经济通胀有回落压力,央行上调利率的必要性不足。

即便中国央行选择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对资金面影响也非常有限。最后即便中国央行选择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我们认为幅度也非常有限,央行官方利率依然远低于市场利率,也就很难对市场利率产生实质性影响。

中信固收:中国央行或将加价进行逆回购,增加利率可能为10BP左右

中信证券明明研究团队指出,加息25BP符合普遍预期。从美联储官员预测来看,2018年美联储预计加息3次,但加息4次概率增大。

从国外来看,此次美联储3月加息符合市场预期。近期美国经济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复苏强劲,劳动力市场稳健,消费者信心强劲,制造业、服务业均全面向好。美联储近几次声明中对通胀表述的变化,展现出美联储对中期通胀的乐观态度不断强化,去年12月会议纪要称“预计通胀在近期仍将低于2%”,1月会议声明新增“预计通胀率将在今年上升”,3月会议声明则称通胀率会在“未来几个月”上升。市场此前有所预期的加息4次并未真正落地,但从本次加息点阵图来看,加息4次可能性较上次增大很多。

从国内来看,基本面企稳,去杠杆持续推进,央行或将提高OMO操作利率。当前国内经济数据显示基本面并不弱,近期我国公布的进出口、通胀等数据显示出我国经济的韧性和动力,国际主要经济体出现复苏也是利好我国经济的重要因素。金融去杠杆任务尚未完成,监管易紧难松,从政府工作报告和两会关于防范金融风险的表述来看,监管不会放松,去杠杆仍将继续。在全球经济复苏和主要央行货币政策正常化过程中,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考虑全球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大背景。因此,综合以上因素来看,美联储本次加息后,中国央行跟随上调利率是大概率事件。在本周一的日报《加息节点将至,中国央行如何操作?对公开市场利率和基准利率的判断》中,我们已经提出,在市场预期相对充分的情况下,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上调幅度可能较去年12月更大,同时,我们认为今年上半年有较大可能上调基准利率,甚至不排除在加息后就提高基准利率的可能性,对称加息和非对称加息都可能成为央行调整的选项。

就债市而言,美联储加息后,中国央行或将加价进行逆回购释放政策信号,增加利率可能为10BP左右。此外,我们支持今年上半年央行可能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非对称加息可以成为央行操作的选项之一。从国际政策周期、经济周期以及利差扭曲等方面来看,我国债市仍旧承压。因此,我们坚持近期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仍将处于3.8%~4%的区间,并有望逐步回升至4%的中枢的判断。

申万宏源:美联储加息 我国料以“新加息”跟随5-10bp

申万宏源依旧维持2018年加息3-4次不变,即2018年基准利率将提升75bp-100bp,在2.25% -2.5%的范围。美国经济仍然处于高增长低通胀的良性循环时期,使得美国经济仍有增长空间,预计2018年经济增速同比2.8%,CPI 2%。伴随着基本面趋好,通胀升温,基准利率提升向长端利率较通畅的传导,叠加本轮美联储缩表的AOT效应将纠正长期扭曲美债长短端利差结构,展望本轮加息周期末期(2018-2019),我们预计美国长端利率或将升至4%以上。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京财时报(www.jingcsb.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热文推荐

首页 | 新闻 | 财经 | 房产 | 娱乐 | 旅游 | 时尚 | 生活 | 科技 | 健康 | 汽车 | 教育 | 今日北京 | 电子报

Copyright © 2008-2016 备案号:京ICP备09109218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9084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20080118
关于同意京财时报设立互联网站并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批复

友情链接: 大粤日报 时尚周刊 京晨晚报 投资观察界 新讯网 西北商报网 万亿财富网 中国投资界 新尧网 中国证券期货 广东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