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财时报

产科分娩量“井喷” 多家医院“抢”在校助产专业生

http://www.jingcsb.com/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7-03-29 08:09:27

  以高职三年制招生情况为例,2015年,学校计划招40名学生,最终录取36人;2016年,学校计划招35名学生,最终录取34人。这意味着学校连续两年没录满学生。今年,学校助产士专业可进行自主招生,招录比约为1:1.4,而就业前景没助产士专业好的护理专业,招录比则达到1:1.7。

  究其原因,石忠洋认为,这与社会认知、考生家长的顾虑有关。“我们到高中宣传时,高中生听到这个专业就摇头,不理解也不太敢报这个专业。”石忠洋说,家长也有心理顾虑,觉得这就是一个接生孩子的工作,没有护理专业听上去光鲜。

  为了增加助产士专业生源,学校看到有学生报护理专业时,就会“推销”助产士专业。石忠洋说:“我们不是引导学生一定报这个专业,而是负责任地告诉学生,这个专业的就业和发展确实比较有利。”

  该校助产士专业大二学生钟茗也经历了由不太敢报到欣然接受这个专业的过程。最初,她觉得助产士专业听上去有点尴尬,但听到在医院工作的姐姐说助产士就业好,每天迎接新生命很幸福后,她才决定报考。经过两年的学习,钟茗越来越认可姐姐的说法,“经常有老师跟我们说医院很缺助产士,我们比较抢手,我们听着也挺开心的。”

  再过几个月,学校首届高职三年制助产士专业学生就要实习。“我可以预测,这批学生在实习期间都能签到就业协议。”石忠洋说,助产士专业已成为学校的主推专业,下一步希望能扩大招生指标。

  学生考取“两证”才能独立工作

  目前,助产士专业学生和医院都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助产士没有独立的学科体系,挂靠在护理系下,学生要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助产士证后才能独立工作,中间存在一年缓冲期,在某种程度上不能马上缓解医院的用人压力。

  北京卫生职业学院护理系主任孙桂荣介绍,按照相关规定,助产士专业学生要先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达到在医院工作满一年后或接生多少例的要求后才能报考助产士资格证。考到助产证后,学生才能独立工作。孙桂荣认为,助产士学生考助产证前还要考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而护理在学生的工作中只占一点比例。另外,学生工作一年才能考助产士证,中间有个周期。

  不过,助产士学生培养周期长也受影响于助产士的职业属性。孙桂荣说,如今,高龄高危产妇越来越多,对助产士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产妇生产时,助产士不止是负责接生,还要密切留意产妇、婴儿情况,如遇紧急情况,助产士要有独立的判断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除学习基本护理知识外,还要花大力气学产科、妇科、儿科等多方面专业知识。“学生用大一一年学产科,大二上学期学儿科、外科,大二下学期学妇科,大三去医院实习八个月。”孙桂荣说,除了本校专职教师外,学校还邀请具有专业资质的医生、助产士讲授专业课。

  专家观点

  专家建议建立独立助产士培养体系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王松灵建议,我国要建立独立的助产士高等医学教育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助产士教育的质量,实现母婴工作的供给侧改革。

  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王松灵表示,二孩政策的实施使我国的助产士需求量增大,人员供给存在“断崖”,需要引起注意。此外,助产士的培养体系也存在问题。“我国86.4%的助产士最高学历为大专及以下,原来是以中专为主,现在是大专,另外,这个专业一直放在护理系下。”王松灵说,助产士专业性强,不是简单接生,要具备妇科、产科、儿科、护理四项知识,放在护理系下不能有效提升这个专业的专业性。

  王松灵举例,在国外,助产士专业有从本科到硕、博的独立教学体系和职称体系,属于高等医学教育。对此,王松灵建议,国内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独立的助产士学科专业,改变现有的助产士专业教育从属于护理学科的被动局面,改变现有助产专业和妇幼专业起点低的问题,在医学院校、护理学院等设立本科起点的助产士专业,积极开展助产士专业硕士学位教育项目。

  王松灵还透露,首都医科大学正在申请助产士本科专业,如被批准的话,今年就可招生。

  本组文/本报记者 李梦婷

  供图/北京卫生职业学院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京财时报(www.jingcsb.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热文推荐

首页 | 新闻 | 财经 | 房产 | 娱乐 | 旅游 | 时尚 | 生活 | 科技 | 健康 | 汽车 | 教育 | 今日北京 | 电子报

Copyright © 2008-2016 备案号:京ICP备09109218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9084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20080118
关于同意京财时报设立互联网站并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批复

友情链接: 大粤日报 时尚周刊 京晨晚报 投资观察界 新讯网 西北商报网 万亿财富网 中国投资界 新尧网 中国证券期货 广东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