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德·大不同学园”开课了。
一株巨大的绿色成长树下,10多个年纪相仿的孩子聚在一起,他们戴着口罩、理着光头,脸上笑意盈盈。这是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以下简称“儿医中心”)血液大楼4楼中厅内的最新场景。3月23日下午,“聚德·大不同学园”在医院里正式落地开园,今后,每一名入住医院的小病人都会在办理入院手续时,得到一个密码条,通过每人独有的密码,在医院里选课、上课。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注意到,这家医院给自己的定位颇具人文情怀,它不求拥有全国最牛的某某科室,不求病人数量突破多高数字,也不求病床数量和分院数量达到多大规模,但求成为一家“无哭声”的儿童医院。尽管实际上,它在儿童血液肿瘤、儿童心脏外科领域全国闻名,650多张病床常年不休地“辛勤工作”。
病房学校需要“升级版”
首批在“大不同学园”上课的,是来自一家儿童艺术培训机构的志愿者、来自上海市示范性学校冰厂田幼儿园的老师,还有名气颇响的小提琴国际演奏家黄蒙拉。
吉梦青是上海冰厂田幼儿园的老师,她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幼儿园打算每个月派一批老师来儿医中心给孩子上课,课程涉及目前在同年龄段上海家长中最受欢迎的幼儿逻辑思维、生活习惯培养、智力开发等领域。
如果你以为,住院患儿的课程选择仅仅是每月一次的频率的话,那你就错了。那种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一批志愿者,不知道志愿者可能会上什么课,不知道会有多少患儿报名上课的尴尬事儿,至少在儿医中心这里,已经“瞧不上”了。
血液病患儿,曾是最受志愿者欢迎的一拨儿“幸运儿”,但凡找到儿科医院的志愿者团队、企业CSR团队,开口第一句话,问的肯定是“白血病患儿有没有什么需要”。但同时,这些孩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不幸的。除了疾病,志愿者们的“多余关心”“不定期关怀”总让患儿及其家长摸不着头脑。
上海一家儿科医院的社工负责人曾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介绍过“不定期志愿服务”带来的尴尬,“一个很受孩子欢迎的企业志愿者,来了几次后就突然不来了,企业的志愿服务也中断了。有的孩子会伤心,事后问起来,我们也不好去跟企业讲什么。”
儿医中心是上海最早开设“病房学校”的儿科医院,也是上海最早引入专业社工的儿科医院,它开设的“娇蕾图书馆”“伴读计划”“魔法书屋”“临终关怀病房”等系列医疗人文关怀项目在业内颇具标杆性。
但这一次,儿医中心党委书记江帆告诉记者,“绝对不做不能稳定提供服务的项目。”因此,“大不同学园”设计之初,儿医中心就引入了“人生大不同公益发展中心”,明确说明,开什么课、谁来上课、多少患儿参加,必须在课前都安排妥当。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曾在一家儿科医院见到过这样的情况,6名志愿者老师带着PPT课件和教具兴冲冲地来给患儿上课,却发现课堂里总共只有4个孩子,4个孩子有2岁的、3岁的、5岁的,根本没法按原定课件上课——志愿者失望,孩子也玩得不开心。
公开招募志愿者,患儿可以“走班”
“升级版”的病房学校,至少在江帆看来,是目前全国多个版本病房学校中,比较科学和具有可持续性的。
每一名入住儿医中心的患儿,都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自助选课。比如,某知名艺术培训机构近期就开设了“春日里的精灵”系列绘画课程,每月两次;冰厂田幼儿园开设“逻辑思维”系列课程,每月一次。
各种机构、志愿者加起来,可以给孩子们排出一张覆盖各时间段的课程表,供他们网上选课。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了解到,此前,之所以有的课程“没人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孩子虽然想报名,但发现课程时间与自己的治疗时间冲突,只能放弃。
新的网上选课报名方式,可以提前预约或者取消,既方便志愿者根据人数备课,又方便患儿提前选择课程。
江帆介绍,“人生大不同公益发展中心”的引入,就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志愿者热心”和“患儿时间”之间矛盾,把分散在各个角落的志愿者热心利用好,也把患儿时间充分利用起来。
每个工作日下午2点至5点,将成为“大不同学园”的开放时间,2点、3点、4点都有课程,每堂课45分钟。
志愿者招募公告显示,参与者可以每周、每月或者每季度开课,每门课至少开3次课。课程方式可以是教学、游戏、艺术演出、互动问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