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这个在小学生家长中出现的高频词汇,一直带有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神秘色彩。“挺奥”和“倒奥”的阵营历来旗帜鲜明、论据充分,但大多数父母升级为小学生家长后却是犹豫的,到处弱弱地问一声“到底要不要学奥数?”特别是在北京“禁奥”、奥数与小升初似乎脱钩以后,这种犹疑之声就更大了(以前为了“小升初”多有不得不拼着学之势),面对交回给家长的这份选择自由,引起的却是家长们进退两难的焦虑。在问“孩子到底适不适合学?”“会不会毁了学习兴趣,丧失了学习自信?”等一系列问题前,其实家长要先扪心自问,孩子的数学思维平台已经搭建好了吗?
文:Kay,培飞思维数学特邀专栏作家,对教育有深刻研究,尤其儿童数学启蒙、思维建构见解独到、新颖。家有4岁半女儿一枚。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牛津大学硕士毕业,现供职于国内某著名媒体。
奥数之殇
先说一点题外话,何为奥数?
奥数,即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前苏联自1934和1935年开始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举办中学数学竞赛,并冠以数学奥林匹克的名称,1959年,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在布加勒斯特举办。
作为一项国际性赛事,奥数由国际数学教育专家命题,出题范围超出了所有国家的义务教育水平,难度大大超过大学入学考试。有关专家指出,只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奥林匹克数学的学习与选拔,能一路过关斩将夺得大赛名次之人更是凤毛麟角。
奥数和奥运相类,追求的是思维上的更高、更快、更强,所以对于绝大多数的孩子而言,奥数竞赛与升学挂钩,特别是与小学升学挂钩,确实是不够公平的,毕竟,如果“小升初”看的是体操成绩,也没有几个孩子通过流血流汗就能成为李宁、李小双。在从前的奥数培训教育中,多数孩子面对超高难度思维训练时,因为能力不足而遭遇的挫败感、无力感、自我怀疑、学习兴趣的丧失等一系列问题确实存在,那么这种学习便是得不偿失的。
其实,奥数之殇并不在奥数项目本身,而在于它曾经具有的功利性功能,孩子被逼迫着学奥数,并不是为了思维的训练,数学兴趣的激发,而是单纯地以短时高效的方式接受灌输,记忆解题技巧,争取比赛得奖的机会,以达成升学目的。这种机器化的学习抹杀了孩子一生对数学的激情。
那么,奥数要被妖魔化,被远离吗?
禁奥之后的选择
自2012年8月21日起,北京采取多项措施坚决治理奥数成绩与升学挂钩。奥数禁令下达几年间,奥数以及奥数相关的数学思维学习非但没有停滞,还以一种更健康的生态发展着。同样类比于体操,虽然在世界夺冠的梦想有些遥不可及,但如果喜欢,可以从小多练练,强身健体也还是好的。奥数以及相关的数学拓展性思维训练也是同理,其实它能够提供给孩子的是并不只是对深奥数学的探知,更多的是对思维多元的训练,而避免了填鸭式的单向思维模式。
在小学的奥数之中,体现更多的是数学中的巧思、灵活、多变以及渗透其中的数学之美。通过奥数对思维和逻辑的锻炼,孩子获得的脑力训练不仅仅在数学方面,而是对全科化的学习均有意义。然而,重要的在于学习的方法和尺度,在于孩子的思考力、学习力以及兴趣。
其实,奥数是给那些对数学、对思维训练学习有兴趣的孩子所搭建的一个舞台,正像我们给那些对英语、对美术、对音乐、对舞蹈有兴趣的孩子搭建舞台一样,是家长能提供给孩子的一种有益于身心的选择。因为奥数包涵了发散思维、收敛思维、换元思维、反向思维、逆向思维、逻辑思维、空间思维、立体思维等等二十几种思维方式,而众所周知,思维能力是一个孩子的智力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