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远征委员在政协小组会上认真聆听其他委员发言。人民网 尹星云 摄
人民网北京1月25日电 (尹星云)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冯远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文艺工作者,他会坚持把文化艺术放在第一位来作为提案的基础,希望为北京文化艺术领域建言献策,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优化使用艺术基金 助力作品质量提升
国家艺术基金是为繁荣发展艺术事业而经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北京市也设立了文化艺术基金,作为文艺工作者,冯远征自然将目光聚焦于此。“这两年来我一直比较关注艺术基金使用问题,因为国家艺术基金和北京市艺术基金都是投入型的,如果能建立回馈机制会更有利于艺术作品质量的提升,也能更契合基金设立的初衷。”冯远征表示,一个项目获得艺术基金支持后,现在要求一个时间段内必须使用完,一年之内必须上演足够场次,比如国家艺术基金规定的是40场,这当然也无可厚非,但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
“其实有的时候我觉得就有点像’萝卜快了不洗泥’”,他坦言,有些单位只是仅仅为了得到这笔基金而进行艺术创作,每年演够规定场次之后就将其束之高阁,不能更充分发挥一部艺术作品自身的价值,如果有了返回投入机制则会更好,“比如一个使用周期结束之后,是不是可以将一半的基金进行返还,因为作品演出是有票房收入的,不能单方面让政府投入”,他解释,如果有了这样返回投入的机制,可以更好盘活艺术基金,达到良性循环的动态效果,这样一来也可以让更多艺术作品得到资金扶持。
除此之外,冯远征还建议,艺术基金在投入后还应该注重作品的实际水准,“是不是在艺术评判上也应该请一些艺术家来进行打分,如果该作品艺术水准达不到相应标准,那你以后就不能再申请该基金了。”他说,有了这样的评判,能督促申报单位对自己申报的作品可以打磨地更精细一些,通过不断地打磨才有可能出精品。
坚持艺术品质 打造精品力作
就当前话剧市场的繁荣,冯远征认为这是“虚火”,现在有一些作品一味盲目迎合观众,就可能会造成演出质量的下降,“市场要什么就给什么,缺少了一个艺术水准,所以就出现了一些所谓的‘白领戏剧’, 一些像小品一样咯吱人的喜剧,这其实是不太合适的,作品的艺术质量还是非常重要的。”
一部作品的诞生不是轻而易举的,“比如《司马迁》,我们从2005年开始做,到2015年呈现在舞台上,《玩家》从2006年开始,到2016年才呈现出来”,观众不会看到其中创排的艰辛历程,不知道一个话剧的诞生是多么难,因为这是艺术规律所决定的,不能简单的用数量来衡量。
“北京人艺之所以没有在市场化中走偏,因为是一直坚持把艺术质量放在第一位”,他坦言,北京人艺也经历过市场低迷的时候,但是如今人民的文化素养、文化渴求度在不断提升,更多的是需要精神上的满足,而人艺人在试图拿出艺术性、思想性高的精品奉献给观众,也经历了市场的考验,这更多的是对艺术品质的坚守,是文化的力量在支撑着。
“北京人艺作为一个市属院团,能够在全国有影响力,是因为从建院至今一直在坚持戏剧民族化,坚持打造精品,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打造北京本土化的戏剧,其实就是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 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一员,冯远征感到很自豪,“我们现在也在想不断改变思路,来力求创排出更多的优秀剧目。”
立足本职 为北京文艺事业发展出力
谈到履职经历,冯远征一直是北京东城区人大代表,“区人大代表是最接地气的,反映的都是百姓最简单的一些诉求,我接触了基层百姓之后,对我的教育也很大,”开始大家还把他当著名演员,在履职过程中为百姓解决了实际问题之后,和大家的距离感渐渐消失了,“熟悉了以后,有些群众会说某件事为什么没给我们办,他会指责你的时候,你就觉得他真的没有把你当演员、当名人,而是把你当代言人,所以和基层群众也就自然而然融为了一体。”
作为新当选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冯远征信心满满,“在接地气的同时,我觉得站位可能会更高一些了,希望在本届履职中的每一次提案能够得到实施,起码往前迈一小步也行,有些提案是需要坚持才有可能见实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