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月25日电 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今天举行大会发言,李昕委员代表民进北京市委作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污染精准防控》大会发言。
李昕在发言中提到,自实施“大气十条”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污染治理取得了明显改善,PM2.5浓度下降了33%。北京2017年PM2.5年均浓度达到58微克/立方米。 随着环保督察考核常态化,京津冀及周边县市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但由于自身能力不足,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北京周边区域的某些地方政府常常采取以降低国控考核站点监测数据为目的的污染管控措施,在某种程度上,空气质量改善仅停留在数据考核层面;二是个别地区环保治理只愿治标或不会治本,倾向于依赖执法人员突击式地停工停产等“一刀切”式行政措施,缺乏必要的合法性,干扰了正常的生产生活,投入了大量财政经费,但环境效益低下;三是环保督察中,部分具有环评批复的合规企业为了降低运营成本,环保设施非正常运行造成偷排,甚至还有相当规模化的企业在督察时停产,督察组一走就违规生产偷排,和监管部门玩起了躲猫猫。
李昕表示,空气质量的根本改善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就中短期而言,可以通过应用大数据、工业物联网等科学技术创新,建立全面的、精准的污染源监测监管体系,优化管理方式。 一是建立污染源全面监测系统。不再拘泥于传统污染源在线监控方式,积极探索利用工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传感器、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手段对所有大、中、小污染源进行全覆盖监管,尤其是应用传感器对企业减排设施运行工况的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促使企业达标排,有效降低区域排放总量;同时还可用于校对污染行业的排放因子,有助于污染源排放清单的动态更新。可适当鼓励地方政府布设除国控考核站外,相对精度略差、可覆盖辖区的环境趋势性监测子站,形成辖区内全天候、多层次的数据监测与分析体系。
二是加强数据深度分析,建立非法排放污染源识别定位技术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通常监测系统好建,但数据分析往往成为基层环保部门的短板。建议聘请科研单位即第三方,或是加大人才引进,对卫星、激光雷达、地面站点等多维度监测网络形成的大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应用新的大气流场数值模拟技术进行溯源,动态识别排放源,对非法污染源排放进行定位甄别,将污染来源分析进一步精细化,有效提高执法效能和控制措施的针对性。同时大气流场的数值模拟技术还可为区域发展规划提供技术支撑,例如在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合理性和科学性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