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月25日电 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今天下午举行大会发言,朱岩石委员代表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作了主题为《打造博物馆型城市,让文化像空气一样充盈京华大地》大会发言。
朱岩石在发言中表示,现在的北京有着众多大剧院、文化中心、博物馆、音乐厅等大型文化设施,而城市文化的特色却不突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 我们应该致力于打造“街巷文化”,让每条街巷都变成展示北京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博物馆展厅,让文化“活”起来,让北京成为“博物馆型城市”。
朱岩石描绘了这样一番场景:清晨,当我们漫步在街巷当中,长长的绿荫树洞让人很快沉静下来。街道两侧路标指示按照古代法式营造;街巷的铭牌上介绍着本地历史的叱咤风云、蹉跎沉浮以及老住户中祖祖辈辈口耳相传的故事,将使人宛若穿越时空。统一制作且各有特色的街巷导览标识及APP语音导览,让人经历着一场真实城市博物体验。当我们走在中关村、CBD、城市副中心、未来科学城、怀柔科学城用科学家命名的街道上,随处可见的互动性的科学模型、知识性的文字介绍、代表性的城市雕塑向我们描绘着从古老走向现代的北京正发生着传奇性的改变。 每条街巷应该整洁且尺度宜人,绿树成荫,并引入慢行系统,各种舒适的户外咖啡吧、清饮书吧精心布置其间,成为城市一道休闲舒逸的人文风景。午间休息时我们可以继续选择在街道中“老舍书屋”读书,书屋边的“钱学森乐园”里,孩子们已营建了属于自己的科学天地,他们在自己的小天地中结交朋友,探索未知,共同寻找属于自己的乐趣。
这些诗意的文化设施轻柔地散落在城市的街巷之间,它们坦率而真实地表达着北京文化的“精气神”。它们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这不仅是极富东方场所精神的表达,更是可以展开与老城文化传统和前人生活意趣的亲密对话。而交互间我们也正真实地体验着隐藏在这座城市深处的别样精彩。
文化是城市的历史、生活甚至未来的表征,而这些遍布城市的公众文化设施是解读和表达城市文化最直接、最鲜明的载体。通过这些公众文化设施的打造,不仅仅是一种城市美化,更是能够触发多元城市价值的“文艺复兴”。使我们能够通过空间和环境的塑造改变城市生活、引领文化再生,甚至带来商业和社会等积极城市效应。
“街巷文化”的渗透式文化传播方式应该成为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气场,更是一份自信。它应该像空气一样充盈我们的城市各处,这应该是一份可感、可知、可行、可融的无处不在的力量。它让属于我们的文化可以得到传承发展,成为引导人们向上向善的力量。
因此,朱岩石建议分三步在北京市统筹开展“街巷文化”试点建设:
第一步,在政府部门的统一引导下,动员群众自发地挖掘和整理所居住的街道、所工作的单位独特的文化元素和历史积淀,增强市民的参与感、融入感,并由专家进行统一的整理后,打造区域独有文化特色。
第二步,根据区域文化特色,针对区域内的某一街道和某一单位,开展“街巷文化”建设试点,即通过个性化的设计,以街头的雕塑、街巷历史简介、用英雄人物和历史名人命名街道、工作场所,或在学校里张贴人物画像、APP语音导览等手段,打造以街巷文化为代表的城市名片,因地制宜地将本地区、本单位的历史文化展示出来,使普通市民在日常工作生活当中时时感受到文化气息,同时鼓励市民参与自己工作生活的社区、单位、休闲消费场所的文化设计和建设。
第三步,结合区域文化特色和街巷特点,由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在区域内打造与区域文化特色相匹配的、融入慢行系统的、并且集书吧、活动站、儿童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于一体的“街巷文化”建设模式,并逐步稳妥地在全市推广。
朱岩石表示,特别喜欢这句诗一样的表述:“让文化像空气一样充盈京华大地”,一个充满厚重历史和时代精神的国际大都市,一个充满 “关注人类命运”伟大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文化建设正是我们想做的事情。我们渴望在京各单位、各位居民共同行动起来,共建首都的街巷文化;我们渴望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形成大合唱,共建首都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