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4月4日电,3月31日-4月2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经历了一次中-重度污染过程,针对本次污染过程和北京市的特点,记者独家采访了清华大学教授、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北京市跟踪研究工作组组长王书肖,对此次污染过程进行解读分析,并提出区域层面上应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交通结构调整,持续减排大气污染物。
PM2.5污染浓度上升快,短时浓度峰值高
王书肖介绍,本次污染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3月31日至4月1日下午,PM2.5浓度稳步上升,1日午后最高达到257μg/m3,严重污染级别。1日下午到傍晚浓度短暂回落后,2日凌晨再次上升,2日中午达到过程最高值,275μg/m3。2日晚上受冷空气的影响,PM2.5浓度迅速下降至二级良水平,污染过程结束。总的来看,本次污染过程持续时间较短,但浓度上升快、短时浓度峰值高,累计9小时达到严重污染级别。
气象条件不利,区域传输明显
从气象条件来看,3月30日夜间起至31日白天,京津冀区域受弱气压场控制,持续风力偏小,近地层以弱偏南风和偏东南风为主,太行山以东、燕山以南地区出现风场辐合带,有利于污染物和水汽在山前一带汇聚。北京市3月31日-4月2日平均风速仅为1.7米/秒,同时探空资料显示,31日和1日的早晨均有逆温,非常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王书肖表示,区域大气污染物输送在本次污染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31日京津冀地区受到地面均压场的影响,风速较低,北京本地排放的颗粒物不断累积。1日华北地区低空出现系统性西南风,激光雷达显示3月31日午后和4月1日凌晨皆出现中高空污染传输现象,模式模拟也表明1日PM2.5浓度的抬升受到了来自西南和偏东方向污染物输送的共同影响。同时,北京本底SO2浓度较低,可作为污染传输示踪物反映污染的传输,在本次过程中SO2浓度与PM2.5具有较强一致性,说明PM2.5的高值存在明显的外来传输作用。
3月31日-4月3日气溶胶消光系数变化
3月31日-4月2日北京市PM2.5、SO2和NO2浓度的小时变化曲线
PM2.5中硝酸盐占比大,主要受工业和机动车排放影响
从颗粒物组分特征看,随着PM2.5浓度的升高,二次颗粒物尤其是硝酸盐浓度显著上升,是污染最主要因素,分析主要来自区域污染物输送和本地工业、机动车排放NOx的二次转化。
3月31日-4月2日车公庄、京西南、京东南PM2.5浓度及组分时间变化
此次污染过程的外因是不利气象条件,内因还是区域内大气污染物排放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随着采暖期的结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错峰生产的各类工业企业恢复生产,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显著增加。在区域层面上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交通结构调整,持续减排大气污染物,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消除重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