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动批”的疏解过程也是各方转变思路,促进城市深刻转型的过程,成功疏解的背后体现了北京发展理念的全面升级、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可以说“动批”疏解几乎汇集了北京“瘦身”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各种普遍性问题,本身就是一场探索“疏解功能谋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西城区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的深刻体现,是践行“红墙意识”的生动案例。
首善标准:百姓家门口的事情百姓说了算
“群众家门口的事儿,让大家商量着办”,西城区德胜街道正是本着这个原则解决了辖区内腾退空间的利用问题。
“咱们这儿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老人多,二是买菜难。”社区居民王阿姨感慨到,“社区附近没有菜市场,买菜需要到一公里外的超市,挺不方便的。”2016年底,德胜街道的工作人员主动走进社区收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在走访中发现,居民要求建菜站和养老设施的呼声很高。为了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买上新鲜蔬果、享受养老服务,德胜街道承租了新街口外大街甲8号院16号楼疏解腾退出的386平方米空间,将位于南侧的80平方米打造成便民菜站,而另外300余平方米则建为养老驿站。
“建什么”的问题确定了,那么谁来为居民服务、提供的服务好不好这些问题又是谁说了算呢?德胜街道通过定期举行居民议事会,让居民投票选服务商并对服务质量和经营状况进行监督、评价。如果多数居民对现有服务商不满意,那么将重新确定经营权。
2018年4月4日上午,居民议事会如期在新北社区居委会举行,来自新北、新明两个相邻社区的40名居民代表畅所欲言,对便民菜站和养老驿站的服务商进行了评价,并进行了现场投票。“我腿脚不利落,以往买菜对我来说真是个‘老大难’,现在下楼走不了几步就有菜站,菜也都是当天的,新鲜,真好!”居民苏大妈看到议事会现场有记者来采访,高兴得拉着记者念叨了好几遍。
2018年4月4日上午,居民议事会在新北社区居委会举行,40名居民代表对便民菜站和养老驿站的服务商进行评价,并进行现场投票。董兆瑞摄
民生工作不能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要聚民心、接地气、顺民意。德胜街道的这些民生工作之所以能够精准地帮居民解决实际困难,受到大家的欢迎,原因是西城区建立的覆盖全区的“民生工作民意立项制度”。新北社区的便民菜站,正是因为征求了居民意见才得以建起来的。新北社区疏解整治出来的空间,原本立项时只打算建设养老驿站,办老年餐桌。征求意见时居民们表示很满意,但也有不少居民反映买菜有难度,希望可以一并解决,于是,便民菜站才应运而生。
今年,在距离便民菜站和养老驿站不远的地方,原先的一座茶楼变身婴幼儿早教平台,为新北社区的居民提供免费的婴幼儿早教服务。这也是通过居民议事会等形式,在认真听取民意、积极对接民需的基础上建设而成的。据了解,在德胜街道辖区单位工作的职工和居住在德胜街道6个月以上的居民家中有7-48个月的宝宝都可以在工作或所住的社区居委会登记报名,享受婴幼儿早教服务。目前,德胜街道已经先后建成了4个婴幼儿早教平台,解决辖区内居民育儿难的问题。
德胜街道只是西城区在民生工作上的一个缩影。西城区社工委书记、社会办主任李薇介绍道,在推进民生工作民意立项的过程中,西城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行民生工作民意立项工作的意见》。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西城区共完成了132个民生项目,涉及住房条件改善、公共设施、社区管理、社会服务等领域,形成了西长安街灵境胡同老楼加挂电梯项目、大栅栏前门西河沿街乱停车治理项目、广内老墙根百姓生活服务中心项目等一系列品牌项目。
“让离红墙最近的地方,成为跟百姓最亲的地方”。西城区委、区政府一直以首善标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红墙意识”为引领,访民情、听民意、解民难,最大限度为民意参与民生工作搭台,为群众需求立项、用群众眼光选择、以群众标准衡量,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
如今,“红墙意识”已然植根西城干部群众心中,融入西城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在“红墙意识”的引领下,西城区将立足新坐标,开启新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