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摇篮董事长程跃)
1995年,在北师大儿童心理研究所任副教授的程跃带领团队与北京妇联合作,在北京开展“六婴跟踪”指导示范活动,举办公益讲座,并成立育儿咨询工作室,对家庭育儿进行科学指导。
这是金色摇篮最初的雏形。
20年后,金色摇篮进入A股上市公司威创股份。两年时间内,中心运营团队人数从三四十人增加至近300人,运营成本也随之暴涨,成本从一年不超过一千万,到明年成本规划为一个亿。
同时,发展速度几乎达到顶峰。2015年之前,金色摇篮共发展了150家园所,但目前为止已经超过800家。也就是说,短短两年内,金色摇篮至少增加了650家园所。
但是,作为金色摇篮掌舵人,程跃也会时常露出忧虑:目前,在幼教发展速度和质量之间找平衡点确实太难了。最近这些“虐童”事情的连环爆发,它后面的逻辑是,整个幼教行业发展速度太快,人力资源跟不上。
“我估计这种事情以后还少不了。”他无奈地说。
的确,幼教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有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幼儿教育的市场规模达到了1950亿元,预计2017年将突破2000亿,未来五年平均增速约为20%。
另外,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实行以及《民促法》的落地,幼教会加速成为资本追逐的风口。知名VC/PE、教育产业巨头、互联网公司、跨界的上市公司都在盯着幼教,势必要在其中分一杯羹。
一片红海之中,已经发展了20余年的金色摇篮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又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稳定地前进?近日,蓝鲸教育与金色摇篮董事长程跃进行了交流。
程跃学医出身,当过儿科医生,后考入北师大儿童心理学,博士毕业后任国家教育部教育发展中心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副教授,38岁辞职下海,20多年来沉浸于幼教行业,希望能让聪明健康的孩子多起来。他的经历与志趣或许能让我们看到金色摇篮的发展轨迹与未来方向,甚至一窥幼教行业变革之路。
辞职下海
“每一个孩子,都有多种发展可能性,遗传并不能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是给我们提供了潜能范围,即一个可变化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你受到什么影响,你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在金色摇篮总部办公室里,程跃向蓝鲸教育娓娓道来。
这种教育理念突破了“因材施教”的传统教育观。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比较受到认可的一种观点是:群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成正态分布,天赋好的孩子总是少数,天赋差的孩子也是少数,大多数是普通孩子,而教育也正是沿着这个逻辑,好的超常教育,普通的普通教育,差的特殊教育。
但程跃对此表示疑问:儿童的表现能不能直接反应天赋?
正是带着这个问题,程跃的博士毕业论文结合遗传学、脑科学、心理学等学科,在做了大量家庭与儿童实际调查的情况下,得出了“人类差异范围实际上是人类所有个体的潜能范围”这个结论。
在程跃看来,优秀并非天赋,中等与落后也非天赋,“因材施教”是针对成人提出,是以成人的特长发展已经定型为前提的,但是针对幼儿的早期教育则不适用这一教育原则,而是应该做到“因教育才”。
“高质量儿童实际上是可以批量生产的。”程跃说。但是,此时的他并未有机会将其观念付诸实践。1990年,博士毕业后,程跃先后任国家教育部教育发展中心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副教授,为问题儿童做心理辅导。
但也许是受大学学医,做过儿科医生的影响,程跃认为理论只有付诸于实践时,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所以,他一直耿耿于怀儿童发展的研究实践。
同时,另一个问题也更加突出。“研究问题儿童不过瘾,因为问题儿童在群体中比例非常小,而我希望面对95%以上更大的群体来研究如何促进他们更好发展的逻辑。”
机会很快就来临了。
1995年,北京市妇联做了一个年度规划,要在北京开展“六婴跟踪”指导示范活动。妇联找到了程跃,程跃带着要把自己的研究设计进去的想法爽快答应了。
春节第一天凌晨,他们到妇产医院,不去评估家庭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等条件,而是随机挑选了6个刚出生的婴儿。自此,程跃每个月带着小团队上门去与家长聊应该怎么做,从运动、言语、认知、社会性等各个方面为家长做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