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着几家互联网造车企业推出全新汽车产品,围绕着汽车行业迎来挑战的话题,舆论热度不小。而同时发生的宝能入主观致汽车这件事受关注度却明显不够。这多少有点令人遗憾。在我看来,如果要说对汽车行业的挑战,后者的话题性可能更大。
宝能作为一家“玩”资本的公司希望进入汽车行业,我今年初就知道了。当时,听宝能方面有关负责人对我讲这件事时,多少有点吃惊。他说不仅要收一家汽车厂,至少两家,甚至还有更多动作。但我相信,他们要涉足汽车制造既有空间,也有可能。空间是,的确有的汽车企业经营不善,在找出路;可能是,宝能将这些年的快速发展的经验复制到传统汽车行业中,会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们知道宝能,大多是从当初万科王石抵制宝能老板姚振华试图入主万科开始。也就是从那时起,“野蛮人”的称谓与宝能相提并论了。今天看来,说“野蛮人”无非就是不按常理出牌,不按常规行事。这样的风格特点,在金融、保险领域是否值得肯定,作为外行我没资格评说。但对一个有一百年历史的传统汽车行业来说,还真不见得是坏事。无论如何,汽车行业的传统惯性太重了。用“野蛮人”来刺激冲击一下,没什么坏处。当年,我们将李书福和他的吉利称之为汽车行业的鲶鱼。今天,中国汽车行业仍然需要“野蛮人”的鲶鱼效应。从这个角度说,无论是宝能,还是新起的互联网车企,都应该是当今这个时期的汽车行业的鲶鱼。
与当年李书福和他的吉利一样,破坏性仍然是这个时期鲶鱼的一大基本特点,只不过表现和表达方式方法不一样罢了。互联网车企首先想到的是要改变人们对汽车概念的认识,但他们会招来PPT造车、不切实际、异想天开的批评;宝能不一样,以我对他们过往发展过程的了解,他们可能更多还会从再造产品价值链的角度去找到涉足汽车行业的机会。就像当年,夏利汽车卖到近10万一辆的时候,李书福的吉利卖到了4万。某汽车集团的老总听说后,坚定认为李书福瞎说。因为他们看来,成本无论如何下不来。但他绝对没想到,他们算不出来并不等于吉利做不出来。宝能是否已经有了如何将车做出来的新算法,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有一个消息多少让人琢摸出点味道来。据了解,之前,经营团队为了推动销售,做了一些大单捆绑销售。宝能入主观致后,很多项目都“踩了刹车”。因为在宝能看来,那样的办法让企业亏太多了。宝能要将这批车用于自己的融资租赁业务。
放在更广、更大的视野里来考虑发展,一定是宝能为观致规划未来时首先想到的。汽车行业长期以来一直围绕着投入产出考虑发展。这些年来,随着竞争的加剧,为产品、为技术的投入越来越大,产出却越来越小。对于很多车企而言,新技术、新配置的产品不是做不出来,而是因为成本问题不能做。当前,一些互联网车企炫耀新技术、新产品,招致传统车企不服气,就在于他们认为,赔本赚吆喝谁不会?新的发展模式下,依然有着很重的传统。换言之,在传统车企眼中,互联网车企有了新的汽车世界观,却少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而宝能给我们带来的恰恰可能是另一种方法论。
事实上,说到观致汽车,舆论主流观点都不否认它的产品、技术,包括车联网技术曾经有过的引领作用的先进性。但它的成本太高了,价格太贵了。这几年,观致发展不好是因为它投入产出比这个账计算不出来。跳出传统模式来考量发展应该是观致首先要做的事。其实,互联网车企的发展特点也基本上可看作是这种新模式、新算法的一种尝试。只不过,它们以拉长产出时间为特征来考量投入产出关系。而宝能,则是将围绕着汽车的价值链作了延伸,特别是将其已经获得成功的业务与汽车打通,来重新计算。这对传统汽车带来了全新的发展视野。如果真的是这样,用不了多少时间,人们就会发现,汽车企业原来可以这样“玩”!这应该是我说的“野蛮人”闯入汽车业,好戏在后头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