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互联网对汽车业的“入侵”,张海亮第一反应并不是抵触,而是积极接触。因此,从2014年到2016年,张海亮紧随市场变化,组建了O2O汽车电商平台“车享网”及车享家平台,并推动其融资发展;加快充电桩布局;同时,拿下第三方支付牌照,并为安吉物流开启C端业务。这些在当时已具有互联网思维意识的开创性部署,将上汽集团服务贸易板块推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也使张海亮走出封闭的传统车企体系,寻找更大创新平台的欲望更加强烈。
对于在46岁辞去“金饭碗”,跳入完全陌生的互联网创业领域的决定,张海亮说,他用了一段时间思考,但这并不是犹豫,“很自然的选择,就是想要学点新东西,想去外面去闯一闯。”
时隔两年,谈起加入互联网领域给自己带来的最大收获,除了互联网思维,张海亮说,他认识了很多新的领域的人,不同行业的人,这是以前在传统企业环境相对闭塞的环境里,很难接触到的。
高起点的互联网造车
在张海亮之前,原上海通用汽车总经理、浦东新区副区长丁磊已于2015年9月加盟乐视超级汽车,创造了上汽集团两大合资车企最辉煌时代的两位舵手在乐视会师,这一度被传为佳话,而乐视为造车投入的财力也让张海亮拥有了一个高起点。
虽然之后乐视风波乍起,造车战略推进艰难,但张海亮提起乐视,最大的感悟仍是“乐视给了我一个高起点,一段很好的历练,让我看懂了互联网。”他笑称,如果直接从上汽出来就单独创业,不会这么轻松。
“当初为什么去那里,就是我感觉他们肯定有强于传统车企的不同思想、思维方式,这对我自己的成长、历练,或者说更全面的发展有利。我现在也觉得这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大互联网企业的平台上,张海亮很快“看懂”了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他以前更关注的是车,而互联网关注的是人。
“互联网思维是一个变化中的定义,它关注客户的变化,并且洞察这些变化将来的方向。这是传统汽车行业里不具备的思维模式。”张海亮称,在此基础上,互联网造车也绝对不是把车子的IT做好了就行了,其最关键的原则是追求客户有极致的体验。他意识到,如果用这种思维去定义一个产品,那么这个产品在将来市场上成功的概率肯定比较高。
这种区别深深地震撼了张海亮固守20年的车企之道,但最简单的事实已经呈现在面前:在电动车时代,发动机变速箱等这一套系统没了,而电池核心技术都不在主机厂。“价值链的百分之三四十就切出去了,对于一个传统车企来讲,是比较痛苦的。”张海亮说,而与新能源同步涌入的汽车智能互联上的竞争,同样不是传统车企的长项。但技术壁垒的破除和特斯拉的现实样本,却给了乐视、电咖这样的造车新势力打开了进入汽车业的通道。
2017年10月,消息蜂拥传来,张海亮正式出任北京电咖汽车的董事长兼CEO,虽然习惯了新造车公司不断横空出世,但“神秘的”电咖仍迅速成为行业热搜。
事实上,不同于上汽时期常常曝光于镁光灯下,2016年进入乐视后,张海亮一直低调前行,之前两次出现在媒体视野中,分别是2017年3月接替丁磊成为乐视超级汽车(LeSEE)全球CEO,以及当年8月被任命为乐视汽车副董事长兼CEO(首席执行官)。
作为乐视的子公司,主打环保生态理念造车的电咖在2015年就已成立,张海亮进入乐视后就接手了电咖,随着乐视债务危机爆发并陷入连环困局,电咖和其他子公司一样从乐视旗下独立,乐视股权全部让渡给员工。张海亮在乐视汽车的职务继续保留。
一年来,外界风波不息时,张海亮一直在埋头造车,在经历两年研发和团队组建后,外界知晓时,浮出水面的已经是一个完整的新创车企构架,并且已结出第一颗果实。
虽然义无反顾踏入互联网造车领域,但张海亮打造的仍是以传统车企人才为骨干的团队,包括CMO(首席营销官)—原沃尔沃中国销售公司前执行副总裁向东平,以及乐视汽车原CTO(首席技术官)牛胜福。向东平曾是上汽大众大众品牌执行总监、牛胜福曾任上汽大众研发负责人。旧部集合的“正规军”使电咖成为造车新势力流派中“老兵团”的典型样本。
张海亮并不否认对传统车企人才的倚重,“我们敬畏传统的制造业,我们也渴望以完全开放的心态去迎接互联网思维,希望把这两方面很好的结合起来。所以,我们是扔下了传统车企的一个包裹,但又不像很多单纯的互联网造车那样轻视或者不太重视硬件”。
但这终究已经与张海亮效力了20年的那家车企完全不同了:员工持股让企业运行效率更高,快速决策和容错机制让企业充满创新氛围。
“朋友圈里还是怀疑的多”